当时代浪潮更迭,昔日的产业优势渐成转型桎梏——分散的厂房布局与低效产能构成的发展藩篱,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突围的节奏。
深知这既是产业迭代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态保护的刚性要求。于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始了一场刀刃向内的“破茧革命”——
以壮士断腕之志推进产业战略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让企业入驻现代化工业园区……第二产业完成向“绿色制造”的蜕变,湟水河畔重现碧波映蓝天的生态画卷。
一个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民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41.65亿元,以5.2%增速领跑海东市县域经济。
仔细探究这组数据背后的产业布局,便可清晰折射出其发展逻辑:科技赋能使传统产业焕新,生态优先重构工业格局。
如今,在民和,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崛起,一幅以生态底色勾勒的新型工业化蓝图渐次舒展。
一条“连心路”,服务迭代培育增长新引擎
4月15日,记者来到民和县工业园,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园区道路间,远远就看到青海西部水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西部水电”)厂区外围新铺设的铝液运输专用通道。
“路虽然只有几公里长,但却是专门修建的,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链’,串联起的是两家上下游企业。”工业园规划建设部工作人员马忠彪说。
一条投资85万元的“连心路”,折射出一个县区打造营商环境的破局智慧。
民和工业园作为青海省15个重大产业基地之一,园区内主要发展铝、铁合金、氧化镁耐火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产业,辅助产业是农副产品加工,目前共有企业65家,投产56家。
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民和企业,民和祥军金属门窗有限责任公司从以前的“小作坊”入驻产业园,实现大变身。“2021年盖厂房,2023年开春正式试运营,解决就业80多人,完成年产值2000万以上。”公司总经理钟吉德说。
在产业园建立之初,民和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总长为2.6公里的道路路网及给水、雨污水管网、电力设施、提升泵站等附属设施。与以往企业落地从“零”基础开工相比,必要的要素保障让入驻企业无后顾之忧。
17日上午,走进总投资4.5亿元的青海亚太轻合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亚太轻合金”)年产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项目施工现场,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项目施工进度图上的时间轴揭示奥秘:2023年6月签约、8月拿地,2024年5月开工——从对接到投建,相比以往缩短了不少时间。
“第一次来,这片地方还是荒地,第二次来已平整成形。”青海亚太轻合金土建工程负责人祁林英指着一张挂在墙上的重点项目服务绿卡说:“我们项目的联系领导是县委书记,服务专员是园区管委会主任,从土地摘牌到施工许可,所有审批环节都有专员代办,这种贴身服务不仅让我们吃下定心丸,也加快了项目推进进度。”
把强化为企服务工作作为厚植园区发展底蕴的基础性工作,工业园上下一心,坚持先服务后管理再提升,实现了企业和园区的双向奔赴。
行走民和工业园,我们深刻感受到来自政企互动中的更深层次的变革——当传统招商比拼转向服务生态竞赛,民和县紧扣“一区三园N基地”产业互补融合发展布局,以“四承诺”服务制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优条件,这种先服务后管理的理念转变,正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锅铝液,延链补链强链衍生百亿产业链
4月16日,在青海西部水电240kA系列电解车间内,236台电解槽将氧化铝及其他原材料熔炼成温度超过900多度的铝液,并通过真空抬包被抽送至铸造车间;或者被直接输送到隔壁企业——这是民和铝产业从“单兵突进”到“链式共生”的鲜活切片。
2015年,随着青海西部水电年产45万吨铝基合金大板锭项目全部投产,民和正式叩开了发展现代铝工业的大门。
“刚开始,我们的铝液需要铸锭后大量外运,每天进出的大车无形中映射着产业链的单一。”该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沈冰说。
然而,这家公司就犹如种在铝产业源头的梧桐树,不愁凤凰不来。随着庆丰铝业和旺铭铝业两家企业年产50万吨铝制品加工项目陆续投运,青海西部水电的2条铸锭生产线逐渐闲置起来,因为铝液已无需重熔即可进入下游生产线。
“我们直接使用上游企业输送的铝液,省去重熔工序后,既降本又增效。”庆丰铝业总经理林维坤介绍说。
链式反应的效应持续发酵——青海亚太轻合金科技年产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冲刺阶段。在该公司项目的建设现场,记者看到目前生产厂房主体完成,熔炼炉和保温炉等设备正在安装。
青海亚太轻合金科技的入驻无疑是民和铝产业强链的典型,该公司主要的生产产品属于中高端铝材,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营业收入20亿元。
但目前青海西部水电45万吨电解铝产能,已被庆丰、旺铭等企业消化85%,待青海亚太轻合金项目投产,铭瑞铝业年产10万吨铝制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园区电解铝必将出现缺口,该如何解决?
在青海西部水电生产车间,一部分电解槽正在进行技改。记者了解到,从2023年开始,该公司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石墨化阴极炭块+高导电率钢棒+铝钢直焊”的阴极内衬材料,对现有的508台电解槽阴极进行升级改造。
“今年我们加快大修进度,完成剩余的139台石墨化槽大修计划,下一步还要将电解槽产能进行升级,达到提升产能的目的。”沈冰说。
硬核技改的背后,是民和铝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缩影,也是链式扩张倒逼源头企业进行产能升级的必然结果。
相较于山东、河南等铝业大省,青海既无铝土矿资源,又远离终端市场,还要承受更高的物流与能源成本,又该如何解决缺口?
从公开报道中我们看到,2025年海东市工信系统将以电解铝为核心,打造以铝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尤其推动民和工业园区现有铝产业向铝型材、铝合金、铝系列生活制品等高精尖方向发展壮大,最终形成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也许,解题思路还可以拓展——依托青海清洁能源优势,推动建立“绿电铝”认证体系,为吸引高端制造企业落地“加码”。
暮色渐深,电解铝车间的灯光依然明亮,熔融的铝液如同这个高原小城产业跃迁的血脉——它从传统重工业的土壤中破土,沿着延链补链强链的轨迹,在科技与绿色的催化下,正生长出全新的产业肌理。
一扇“东大门”,引活水四海通实现对外贸易跃新高
民和是青海的东大门,如何将东大门越开越大,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这座高原小城,正在用“硬核”制造,叩开世界市场的大门。
“哐哐哐——”4月16日下午,踏入民和光大炭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炭素”)生产车间,振动成型机有节奏的作业声便传入耳中,车间内升腾的雾气与数控机床嗡鸣交织,流水线上成型后的石墨箱板泛着光泽。
该企业副总经理朱宗云介绍:“企业新引入智能控制系统,让石墨箱板成型时间从120分钟缩短到了110分钟,产品密度和强度也更上一层楼。而且经过工艺优化,成品的抗压强度提升了10%,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质量攻坚的细节藏在数据里——除了石墨箱板以外,光大炭素还是电极糊产品的生产企业。从下游用户的反馈来看,因为高品质的电极糊,使得硅铁电极糊单位消耗量从每吨铁平均40-50公斤,最低降至28公斤,仅此一项可使下游企业吨铁成本降低80元左右。
生产车间热火朝天,冒“热”气的不仅是眼前的生产线,还有看不见的出口“热”数据:2023年民和县外贸出口达1048万美元;2024年激增至1647万美元,2025年仅前四个月就突破1965万美元。
数字背后,更是民和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跨过园区大道,青海濮耐新材料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濮耐”)的智能化仓库正在吞吐发往非洲的氧化镁产品,这是一家以生产氧化镁系列产品为主的公司,目前已建成6个具有完整配套设施的产品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冶炼等行业。
青海濮耐是民和出口贸易的主力军,2024年该公司依托濮耐集团海外营销网络,将16496.26吨产品出口至韩国、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出口创汇10652.69万元人民币,结汇87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9784.0553万元,占青海出口额(435189.80万元)的2.45%。
该公司总经理贾婷告诉记者,海运途中湿度变化对产品的包装要求很高,通过南非客户反馈,我们不断改进包装线,使得包装破损率不断下降。此外,“产品出海,服务随行”售后模式,也让企业海外订单激增。
细细梳理民和企业闯关国际市场的密码,写在每个攻坚克难的瞬间。光大炭素为突破韩国市场,通过不断沟通技术方案、产品设计方案和工艺流程,邀请客商来公司考察、发送产品使用等方式,最终用过硬的质量和“专属定制”达成合作。韩国新派克公司最初只订3个集装箱试单,现在年订单稳定在2000吨。
同样在青海濮耐,面对5000吨急单时,企业生产线加班加点,硬是把月产能提升到6000吨。
暮色中的民和工业园灯火通明,装吊车的剪影划过货物堆场。远在千里之外,来自民和的电极糊奔赴韩国市场,搭载着货轮的氧化镁产品向南非驶去。
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来自民和的企业扬帆出海,为民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记者 李庆玲 牛玉娇 何娴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