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格尔垭口,成群的牛羊正低头啃食着牧草。被积雪覆盖多日的嫩草,正顶开层层冰雪,倔强地探出翠绿的新芽。它们在寒风中舒展身姿,仿佛在宣告:再厚的积雪,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这片草原终将迎来绿意盎然的时刻。
同德县唐谷镇青迈村距离县城80公里,崎岖山道蜿蜒如龙,驱车疾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这里,承载着四个破碎家庭的无尽悲怆,也见证着司法温度穿透寒夜、驱散阴霾的磅礴力量。
217份卷宗里的生命之重
2024年4月,同德县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措吉加在海南州中级人民法院仔细调阅了217件案件卷宗。近一个月的逐页核查,揭开了那场令人心碎的悲剧:2022年11月23日,项某因疲劳驾驶,致使同车的俄某杰等四人不幸遇难。2023年11月,项某虽因交通肇事罪获刑,但其贫困的家境,让四个受害家庭的赔偿希望彻底破灭。
得知情况后,同德县人民检察院果断转变司法救助模式,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2024年11月14日,检察官李佩嵘和措吉加踏上了前往牧区的走访之路……
然而,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不已。
这场车祸失去了四个家庭的男劳力,留下10个孤苦无依的孩子、3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俄某杰的妻子一夜之间青丝变白发,独自挑起养育幼童、照料老人的沉重担子;更某、达某、洛某的家庭本就贫困,这场意外无疑是雪上加霜,将他们推入了绝望的深渊。
李佩嵘回忆走访时的情景,声音哽咽:“那些孩子怯生生的眼神,老人布满皱纹的双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艰难与辛酸。”
600公里山路的温情跋涉
“他们出不来,我们就得走进去!要是等他们来申请司法救助,或许永远都等不到。”李佩嵘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道。牧民们对司法救助等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再加上地理阻隔,让司法救助的“最后一公里”仿佛成了难以跨越的天堑。
考虑到青迈村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且受害人家属大多是老弱妇孺,同德县检察院毅然决定“上门听证”。四户受害者家庭居住分散,检察官们不畏艰辛,跋涉600多公里,将听证会搬到了雪山牧场。
3月12日,他们与村委会、牧民代表密切配合,精心筹备听证会。邀请镇政府干部、律师、司法和妇联工作人员作为第三方见证,并专门安排藏汉双语翻译,用亲切的乡音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俄某杰家的院子里,蓝色展示牌上的检徽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一场特殊的听证会正式拉开帷幕。
听证会上,当一位六旬老母亲声泪俱下地哭诉“儿子走了,牛羊没人放,看病的钱都没着落”时,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你们没有想过申请司法救助吗?”
“啥是司法救助啊?”
“司法救助就是司法机关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
“那我们也符合申请条件吗?”
在与受害者的一问一答间,检察官李佩嵘和措吉加一边轻声安慰,一边耐心讲解司法救助政策。当天,4名被害人的家属就满怀希望地向检察机关递交了司法救助申请书,这份申请书,宛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他们绝望的深渊。
“你们失去了至亲,孩子们失去了父亲,但往后的路,我们陪你们一起走。”在司法救助申请人俄某杰家中,措吉加双手接过遗孀颤抖着递来的申请书。这句承诺,瞬间让这位藏族妇女眼眶盈满泪水。
40万元背后的重生曙光
衔接救助听证会结束后,检察机关迅速联合多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衔接救助方案。同德县检察院为被害人的16名直系亲属申请了救助金,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协调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因这4个家庭均为低保户,正上报民政部门实施临时救助。
4月24日,还是那片熟悉的牧场,还是那个熟悉的院落。四条木板围成一个正方形、放几张坐垫,一场充满希望的救助金发放仪式在此举行。
同德县检察院启动“司法救助+社会帮扶”多元救助机制,现场为16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发放了40万元司法救助金,县关工委、残联、妇联等单位还从社会救助的角度对被害人家属给予了资金与物资支持,其中关工委向包括被告人在内的5户家庭提供了4万元的资金,残联,妇联等单位向被害人家属送去面粉、被褥等价值千余元的生活物资,教育局也是第一时间解决被害人子女转学问题,同时计划将被害人学龄期子女纳入“三包”政策,减免后期学杂费等。
检察官在仪式上郑重宣读救助决定,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鼓励大家重拾生活的信心。一位受助者眼含热泪,向检察官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动情地说:“请放心,这笔救助金我一定全部用在两个孩子读书上,让孩子学有所成!”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司法救助对这些家庭的重大意义。
“不能发完救助金就不管了,我们还得联合镇政府、妇联、司法局一起努力,让牧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政策的温暖。”李佩嵘表示,同德县检察院还将定期回访被害人家庭,确保救助措施持续有效。
从217份卷宗里的执着探寻,到600公里山路的温情跋涉,再到40万元救助金带来的重生希望,这场司法救助不仅是一次法律行动,更是一份跨越山海的温暖守护。它让冰冷的法律条文化作冬日暖阳,照亮了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那些遭遇不幸的家庭前行的道路。(记者 肖玉珍)